沪海大教〔2021〕34号
校内各部门: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培养特色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也是组织教学过程和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定位,现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提出如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新时代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价值观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协调统一,加快构建“三全育人”教育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本为本”,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以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充分审视各专业培养方案与社会经济发展、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发展新工科、新文科,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夯实立德树人,践行三全育人
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学科、融入专业、融入课程、融入课堂、融入头脑,构建人才培养大思政体系,把立德树人内化到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深化对专业、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强化对学生价值引领和三观塑造,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营造“人人育人、课课育德”氛围,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要求。
(二)对接相应标准,凝练专业特色
对接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标准为底线,以认证为抓手,促进专业建设标准化、规范化。调研分析同类院校相近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解析当前与未来的专业人才需求,从长期办学实践中凝练出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潜在的或显现的特色,进一步理清专业建设主线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业态变化制定特色化的培养方案,重视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
(三)提升专业内涵,尊重个性发展
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加强理工融合、文理渗透,加强专业建设与思政教育、通识教育及信息技术相融合,提升专业内涵。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基于学习成果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的教学评价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思路,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和结果满意度。推动专业选修课改革,丰富课程资源建设,加强与行业前沿性发展相融合,构建个性化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体系。
(四)重视知行合一,培养创新能力
立足专业特色,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拓展实践内容,创新实践方式,鼓励将专业综合实验、生产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项目合理整合,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鼓励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思维和方法的训练。强化前沿信息技术与专业建设融合,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提升学生创造力和就业适应性。
(五)加强体美劳教育,构筑全面培养体系
积极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将体育课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继续深入开展人文素养、艺术修养通识教育,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实践实训、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教育等过程,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劳动锻炼要求,加强学校与行业骨干紧密协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任务与要求
(一)着眼立德树人,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作用
把思政教育工作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领带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遵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遵循“两性一度”标准,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求,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确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教学内容,挖掘课程知识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映射。在课程大纲中明确表述实施课程思政的要点与途径,明确蕴含思政教学目标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通过小组讨论、案例研讨等课堂活动,加强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过程性评价,切实将育人元素纳入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人格培育相统一。
(二)凸显专业特色,科学设置培养目标
各专业通过同行比较、需求分析,凝炼专业特色,通过对国家和学校相关政策的研究,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具体体现和充实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和进一步发挥专业特色。专业培养目标要着眼立德树人的要求,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具备的资源条件,充分进行内外部调研,体现学科和专业发展方向,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凸显专业特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做到内涵准确、描述清晰。
在培养目标确定后,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毕业生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各能力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工科专业毕业要求须达到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其他专业可参照相关认证标准或要求制定毕业要求。
(三)科学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各专业需根据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规定,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设置课程,工科专业各类课程比例须满足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要求。
以学生为中心,精细化设计人才培养全过程。纵向上,将毕业要求逐条细化,形成若干具体的指标点;针对每个指标点,确定两门或多门课程予以支撑,明确支撑内容,体现出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和完成度。横向上,以专业认证/评估为标准,优化课程内知识结构,理顺课程间逻辑关系,提高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统筹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时间,强化教学过程考核,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
(四)提升创新教育,引领通专融合
从深化学生创新理念、激发学生创新行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切实提升创新教育成效,鼓励各专业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积极开设包括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方法、创新性实验和创业类实践等内容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以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为依托,在通专融合中融入创新教育理念,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把握知识关联度,让创新创业知识、通识知识与专业知识实现全过程、渐进式的有机融合,加深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实质性融合。
结合专业特色和社会发展需求,梳理和重构专业选修课,将要求修读学分相对均衡分布在开课学期,各学期开课学分须为对应学期要求修读学分的2倍及以上。加强专业大类下多专业共享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平台建设,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大类教育的融合,优化专业大类课程,并注意与后续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对专业(大类)导论课程(1学分,安排在大一年级)的优化建设,结合OBE教学理念和业态发展,积极开展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提高导论课的专业思维引导实效性。
(五)强化实践(实验)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分类制订实践(实验)教学标准,增加实践(实验)教学比重,大力提升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质量。
在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前沿信息技术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积极探索知识体系、前沿信息技术和社会需求对接的方式,提升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能力。加强校企合作,熟悉行业前沿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和社会需求,在理论课程融入前沿信息技术知识,在实践(实验)建设中,设置以行业产品为导向的创新实践(实验)课程群组,升级实践(实验)平台的建设,选择贴近实践、紧跟业界前沿发展的实践(实验)设计选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对行业需求的敏锐把握能力和优秀的实践素养。鼓励开设跨多门理论课的实验项目和实验课。
(六)改革军事课体系,强化体美劳培养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建设标准》要求,改革和调整军事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教学团队构成,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切实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分设《军事理论与国家安全》、《军事技能》两门课程。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规定,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生要求修满32学时方能毕业。根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规定,继续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要求修满2个学分方能毕业。根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的规定,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体育课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强化劳动教育、美育和体育建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四、课程体系
本科各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等部分构成。
(一)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基本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提高伦理道德的价值判断能力、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通识教育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
1.通识教育必修课
通识教育必修课为校定必修课程,是我校所有本科生必修的课程。由思政类、外语类、信息技术类、体育类和军事类和国家安全等5大类课程所组成。
(1)思政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共5门课程,总计16学分。
课程名 | 学分 | 学时及组成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5 | 80学时(理论72,实践8)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 | 48学时(理论40,实践8)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3 | 48学时(理论40,实践8)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3 | 48学时(理论40,实,8) |
形势与政策 | 2 | 64学时 |
(2)大学英语
除交通管理(新国航)、会计学(国际会计)、法学(海商法)(卓越法律人才)、外国语言文学类、艺术学类、中荷合作专业和高水平运动员班外,其他专业实行英语分级教学,详见《上海海事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管理办法》。
大学英语 12学分 192学时
大学英语(水上专业) 16学分 256学时
(3)信息技术课程
课程模块 | 课程 | 课程 性质 | 修读 对象 | 学分 设置 |
先修模块 | 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测试 | 必修 | 所有专业 | 0 |
基础模块 |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 | 必修 | 所有专业 | 2 |
程序设计模块 | C、Python | 必修 | 各专业结合专业需要选择 | 3 |
通识选修模块 | 可开设AI基础类、技术应用类、其他前沿技术讲座类等类别 | 选修 |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从模块中修读一门 | 1 |
专业融合模块 | 各学院在专业必修或限选课程中设置1~2门及以上课程融合行业前沿信息技术,或单独开设专业信息技术课程 | 必修或选修 | 非计算机专业 |
|
信息技术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共计6学分。
(4)体育课程
建立体育类课程群,按照不同体育项目分级设置体育课程,每门课程对应1学分,共计32学时。
体育类课程 要求修读4学分
(5)军事类与国家安全类课程
军事理论与国家安全 2学分 32学时
军事技能 2周
2.通识教育选修课
通识教育选修课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拓宽学生知识面,实现学科渗透,培育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使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通识教育选修课由思想政治教育类、创新与创业类、航运特色类、人文与历史类、艺术与修养类、经济与管理类、科学与技术类、法律类、信息技术类九大类组成。
原则上,航海类专业学生修读要求为6学分,至少四大类。非航海类专业学生修读要求为12学分,至少六大类。具体说明如下:
(1)必须修读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至少1学分);
(2)必修修读思想政治教育类(四史)课程(至少1学分);
(3)必须修读创新与创业类课程(至少1学分);
(4)必须修读信息技术类课程(至少1学分);
(5)必须修读航运特色类课程(至少2学分),部分专业不要修读;
(6)必须修读人文与历史类(含中华文化类)或艺术与修养类课程(至少2学分),部分专业不要修读。
(二)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的使命是为学生奠定宽厚的学科基础、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奠定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学科门类下所属各个专业共同修读的课程,选择了该学科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
除公共学科基础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须按学校相关规定统一设置学分与学时,学校要求大类招生各专业和同一专业类所属各个专业共同讨论设置专业类的学科基础课,鼓励跨专业类进行学科基础课程建设。
高等数学A(一) 5学分 80学时
高等数学A(二) 5学分 80学时
高等数学B(一) 5学分 80学时
高等数学B(二) 5学分 80学时
高等数学C 3学分 48学时
大学物理(一) 3学分 48学时
大学物理(二) 3学分 48学时
物理实验 1.5学分 48学时
(三)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大类。
1.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程是指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密切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以规范严谨、精炼优质为建设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金工实习、社会调查、劳动实践等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
2.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程侧重知识的交叉跨度、强化专业前沿信息融合和传播我校学科研究特色,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专业学术研究。各专业要丰富专业选修课程体系建设,根据课程内在关联情况分学期进行相对均衡的课程资源分配,且各学期开课学分须为对应学期要求修读学分的2倍及以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自行选择,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
(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是指为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以及了解和服务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修教学环节,包括专家讲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4大类。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方能毕业。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相关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劳动实践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学生要求至少修读32学时。
(六)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中的理论课,考核方式为“考试”的须至少占总门数的80%。
五、各类课程的学分分配
1.每门课程学时原则上必须是8的倍数。理论教学以16学时计1学分;体育课按32学时计1学分;课内实验(上机)学时不超过16学时的课程,学时与学分的折算与理论学时一致;课内实验(上机)学时超过16学时的课程,按32学时计1学分。实验(上机)学时超过16学时的课程独立设置实验课,按12-24学时计0.5学分,25-40学时计1学分,41-56学时计1.5学分,57-72学时计2学分。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认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综合实习、专业调查等)每1周计为1学分。
2.各专业总学分原则上控制在150~180学分之间,具体参照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3.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累计时间,理工类专业实践(实验)教学比重不得少于总学分的25%,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不得少于总学分的15%。
4.必修课、选修课应修学分比例原则上按8:2分配。
六、基本框架
1.培养目标
2.培养要求
3.计划学制、毕业学分、授予学位类型
4.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5.XX专业课程关系结构图
6.XX专业培养计划
7. 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矩阵(作为补充材料提供)
七、工作安排
1.部署与调研阶段
各学院成立专业(类)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工作小组,根据学校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制定本学院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组织机构和工作安排。组织全体专业教师参与讨论,深入调研在校毕业生、校友、国内外同类高校、用人单位和行业组织等,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及岗位能力需求,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2.制订与学院评审阶段
各专业(类)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工作小组组织专业对标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认证标准及行业标准等,制订专业培养方案。
各学院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评审。各专业(类)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工作小组根据评审意见修订培养方案并报教务处审核。
3.学校评审阶段
教学院长汇报学院修订情况,学校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形成专家评审意见。
4.修改完善阶段
学院组织专业根据专家评审意见认真修改完善,按时按要求提交最终版本。教务处汇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报学校审批通过后使用。
八、附则
1.本意见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2.原《上海海事大学关于制定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沪海大教〔2017〕22号)废止